摘 要:为筛选安全、高效、低成本的除草剂,选用4%烟嘧磺隆SC、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、54%异丙草胺・莠去津SC、55%甲草胺・乙草胺・莠去津SC、48%莠去津WP进行了玉米田间杂草防治药效试验。结果表明,5种除草剂均能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,且对玉米生产安全,建议用量为:4%烟嘧磺隆SC每667m2用量80~100mL为宜;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每667m2用量100mL为宜;54%异丙・莠SC每667m2用量200~250mL为宜;55%甲・乙・莠SC每667m2用量120mL为宜;48%莠去津WP每667m2用量250~300g为宜。
关键词:除草剂;玉米;杂草;防效
中图分类号 SS451.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-7731(2015)18-75-03
Study on of Weeds in Corn
Diao
( of City, ,China)
:In order to out safe to corn with and lower cost on weeds,4% SC,22%・ SC,54%. SC,55%・・ SC,48% WP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on weeds in corn .The that the five were safe to maize and they could the weeds .4% SC by 80~100mL/667m2 was right;22%・ SC by 100mL/667m2 was right; 54%. SC by 200~250mL/667m2 was right; 55%・・ SC by 120mL/667m2 was right; 48% WP by 250~300g/667m2 was right.
Key words:;Corn;Weeds;
玉米田杂草种类多、数量大、危害重,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[1],因此,做好玉米田间除草工作是保证玉米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。近年来,我国玉米田化学除草发展迅速,大量除草剂被应用于玉米生产中,其中,既有单剂,如烟嘧磺隆、莠去津等,也有混剂,如烟嘧磺隆・莠去津、异丙・莠等,对玉米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[2-10]。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,常常由于除草剂的种类及用量选择不当,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[11-13]。为此,本试验通过对5种除草剂(包括2种单剂、3种混剂)进行药效和安全性对比,确定适宜用药剂量,为筛选适合的玉米化除药剂提供理论依据。
1 材料与方法
1.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农商村邹德章承包地进行。试验地土壤为潮棕壤,0~20cm土层含有机质13.1g/kg、全氮0.85g/kg、速效氮82.5mg/kg、速效磷25.8mg/kg、速效钾75.0mg/kg,pH6.3。试验地主要杂草种类:牛筋草[ (L.).]、马唐[ (L.)Scop.]、铁苋菜( L.)、反枝苋( L.)、小藜( L.)、马齿苋( L.)等。
1.2 供试材料
1.2.1 供试药剂 4%烟嘧磺隆SC(齐齐哈尔华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)、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(山东省德州祥龙生化有限公司生产)、54%异丙・莠SC(山东中科侨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)、55%甲・乙・莠SC(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生产)、48%莠去津WP(山东省青岛现代农化有限公司生产)。
1.2.2 供试玉米品种 郑单958。
1.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各种药剂处理用量及处理方法见表1,小区面积20m2,随机区组排列,重复4次,各处理按每667m2兑水40kg计,喷雾器械为市下牌手动背负式喷雾器。
1.4 调查及统计方法 药后15、30d调查各处理对各类杂草株防效,30d加测鲜重防效。调查方法,每小区定5点,每点0.2m2,药后3、7、15、30d以及收获前观察各处理玉米出苗及药害情况,收获前考种、测产,计算增产效果,以评价试验药剂对玉米生育的安全性。利用DP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,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。计算公式如下:
株防效(%)=(对照区杂草株数-处理区杂草株数)/对照区杂草株数×100 鲜重防效(%)=(对照区杂草鲜重-处理区杂草鲜重)/对照区杂草鲜重×100
2 结果与分析
2.1 不同药剂的防除效果比较
2.1.1 4%烟嘧磺隆SC防效 施药后15d调查,该药剂不同施药量对牛筋草、马唐、马齿苋均有较好防效,对铁苋菜防效较差;施药后30d调查,该药剂不同用量药剂对玉米田间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,杂草总株防效为83.4%~90.7%,鲜重防效为85.8%~91.5%,60~100m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,但60mL与160mL处理间差异显著(表2)。
2.1.2 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防效 施药后15d调查,不同用量药剂对玉米田间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;施药后30d调查,杂草总株防效为82.3%~94.1%,鲜重防效为89.2%~97.9%,除50mL处理的防效较低外,另外3个处理的防效均在90%以上,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(表2)。
2.1.3 54%异丙・莠SC防效 施药后15d调查,不同用量药剂对玉米田间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;施药后30d调查,杂草总株防效为90.8%~97.9%,鲜重防效91.4%~98.8%,150mL处理株防效与鲜重防效略低,其他3个处理总株防效均在94%以上,200mL处理与250m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,但与400mL处理间差异显著(表2)。
2.1.4 55%甲・乙・莠SC防效 施药后15d调查,不同用量药剂对玉米田间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;施药后30d调查,杂草总株防效为87.1~95.3%,鲜重防效为90.2%~98.2%,120~240mL处理防效显著高于80mL处理防效,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(表2)。
2.1.5 48%莠去津WP防效 施药后15d调查,不同用量药剂对马齿苋、铁苋菜、反枝苋均有较好防效,对牛筋草、马唐防效略差;施药后30d调查,杂草总株防效为79.6%~90.0%,鲜重防效为80.8%~92.8%,200g处理株防效与鲜重防效较低,250~500g处理防效均高于85%,250g处理与300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,但与500g处理间差异显著(表2)。
2.2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出苗、成苗均无明显影响,亦未见明显药害症状,并均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,其中:4%烟嘧磺隆SC处理增幅为13.4%~16.8%,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处理增幅为16.3%~19.7%,54%异丙・莠SC处理增幅为14.6%~18.9%,55%甲・乙・莠SC处理增幅为14.5%~18.7%,48%莠去津WP处理增幅为13.9%~18.7%(表3)。
3 结论与讨论
本试验使用的5种常用除草剂均能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,其中,2种单剂的杂草防治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增产效果均低于另外3种混剂,表明各药剂合理混用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,且杀草谱更广、效果更好,增加了玉米安全性,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[14-16]。不同处理的除草剂对玉米生产安全,均未见药害症状,可以用于夏玉米生产推广。综合药效、安全性及使用成本,建议推广用量分别为:4%烟嘧磺隆SC每667m2用量80~100mL为宜;22%烟嘧磺隆・莠去津SC每667m2用量100mL为宜;54%异丙・莠SC每667m2用量200~250mL为宜;55%甲・乙・莠SC每667m2用量120mL为宜;48%莠去津WP每667m2用量250~300g为宜。
参考文献
[1]苏少泉,宋顺祖.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[M].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1996.
[2]刘玉芹,赵国芳,温永秀,等.除草剂概述及玉米田综合除草技术探讨[J].河北农业科学,2010,14(8):127-128.
[3]林茂森,孙克威,杨春玲,等.不同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研究[J].农业与技术,2006,26(6):56-58.
[4]侯磊.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[J].科技传播,2011,7:84.
[5]赵 维,李 美,高兴祥,等.烟嘧磺隆及其与莠去津复配制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[J].山东农业科学,2008,3:99-102.
[6]赵 维,刘同金,戴争,等.不同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[J].山东农业科学,2011,8:90-92.
[7]苏兴海,陈忠军.72%异丙甲草胺防治玉米田杂草试验[J].现代农业科技,2008,9:64.
[8]杨建民.4%烟嘧磺隆悬浮剂防治夏玉米田杂草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试验研究[J].河南农业,2008,9:20.
[9]樊建斌,张润祥,高越,等.烟嘧磺隆.莠去津可湿性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[J].山西农业科学,2011,39(1):57-60.
[10]侯文邦,周璐,周浩冉.玉米田除草剂金龙裕的田间药效试验[J].河南农业科学,2015,44(1):77-81.
[11]李香菊,杨殿贤,赵郁强,等.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及治理对策[J].农药科学与管理,2007,25(3):39-44.
[12]张玉聚,成国森.除草剂混用原理与应用技术[M].北京: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,1999.
[13]王光耀,江国铿,贾春虹,等.乙草胺对玉米药害的研究[C].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广西民族出版社,1999:301-304.
[14]赵德友,李美,于建垒,等.几种除草剂及其混剂药效及对玉米安全性评价[J].山东农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1,32(4):433-437.
[15]王宇,黄春艳,陈铁保,等.百农思单用及混用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简报[J].中国农学通报,2002,18(5):85-86.
[16]齐光荣.几种化学除草剂防除麦田杂草药效试验[J].山东农业科学,2009,11:100-101. (责编:张宏民)